“禾”樂獎概念,源自吉州這個米鄉,“禾”字代表稻米意思,同時“禾樂”與“合奏音樂”也是諧音。
Pages
2010年6月14日星期一
發揚華樂 向友族推介
同時,吉華國中華樂團的八琴●同心組也奪走了當晚的榮譽白金獎。該校代表聽到自己栽下以上的榮譽時,他們都喜及而泣。
當晚比賽分為A及B組,即14歲以下及14歲以上2組。來自疏邦市的力行小學也成為當晚比賽唯一奪獎的小學樂團。力行小學的雪山飛狐組,在64 組的A組賽中脫穎而出,獲得銀獎。
比賽閉幕人馬總副會長陳昱銘指出,大馬是個多元種族與文化國家,且文化藝術也具有多元特色,因此在發揚華樂同時,應不妨向友族推介華樂這悠久歷 史的樂器,讓更多人學習與欣賞。
他說,音樂是無國界和膚色限制,因此他有信心以華樂優美旋律,必能吸引更多非華裔知音。
他說,不少華樂團體以華樂樂器來演奏馬來歌曲,包括Rasa Sayang等,都深獲好評,因此證明了古箏、笛子、管簫等樂器除演奏中文歌曲外,也能演奏其他語文歌曲,為華樂的傳承和發揚提供很好條件。
他說,目前國內華樂團大部分由鄉團會館及校友會等組織在維持,讓更多人學習華樂和認識華樂。
他說,華樂是最優美的音樂。輕柔的華樂有安撫人心的作用,讓人覺得舒適,很自在、放鬆。
他說,華總將繼續給予支持,確保這賽會將持續下去,提供平台,讓參賽團體角逐最高榮譽。
工委會主席王孫文說,學音樂的孩子都不會學壞。有些壞小孩甚至能在音樂的陶冶下,改變自己的性情。
他說,吉華堂不會成立華樂團,但該堂會積極推動文化、華樂。
力行“捧場”參賽(獲得銀獎)
力行小學在2008年獲大馬教育部頒發成為全國的卓越模範學校。該校目前的學生人數3000多人。
在力行擔任了5年校長的陳瑞發說,他本身出身於音樂系,主攻鋼琴,在該校家協主席邱有年的大力配合下,該校開始設立華樂團。邱有年也是吉華國中前華樂團團員。
他說,他擔任該校華樂團總指揮。校方聘請了不同華樂樂器的指導老師到學校教導學生,之後則由他來擔任總指揮。
由於該校華樂團平均每個月都會在國內外參與國際盛事表演,陳瑞發則必定成為了領隊。他說,雖然他需往外跑,但該校校務并不曾被忽略。該校校務已上了軌道,副校長也能代他負責。
他欽佩的說,他在吉打州,看到了州內義務及熱忱於華樂的呂書成老師,積極的推動華樂。他也曾帶隊到吉州來觀看呂老師的音樂會。
“對於呂老師的熱忱,我們在雪隆一帶是看不到的,或許他們都忙於工作。”
友族评判
達祖周六中午在賽會小休,接受光明日報記者的訪問時強調,他不諳華文,也不會彈奏華樂樂器,但他聆聽參賽者所彈奏的音樂,也講究參賽者“與音樂 的交流”。
他說,他會觀察參賽者“與音樂的交流”來評分。一名參賽者“與音樂的交流”非常重要,因此所彈奏出來的音樂也格外好聽。
擅長於吉他及鋼琴的他說,他是在2007年在香港音樂節,正式接觸華樂,他也發現華樂的特別與西洋樂器的不同點。在2007年以前,他不很認識華樂,只略懂皮毛。
他指出,他是經過華樂作曲家余家和的介紹,而成為周六比賽的評判。接下來,他也會為華樂作曲。
“首次擔任華樂評審,我並不感覺壓力或緊張。我抱著跟其他評審學習的心態,因為之前我不但認識了余家和,我也認識同樣擔任評審的新加坡著名作曲 老師張泛。”
他說,未來的日子,他或許也會學習華樂的一些樂器,特別是類似吉他的琵琶。
陳昱銘:音樂是無國界和膚色限制
(亞羅士打13日訊)華總副會長陳昱銘指出,大馬是個多元種族及多元文化的國家,而其文化藝術具有多元特色,因此華裔在發揚華樂的同時,不妨向友族推介華樂這悠久歷史的樂器,好讓更多人學習和欣賞。
他說,音樂是無國界和膚色限制,因此他有信心以華樂優美旋律,必能吸引許多非華裔知音。
“不少華樂團體以華樂樂器演奏馬來歌曲,如‘Rasa Sayang’等,並深獲好評,這說明古箏、笛子、管簫等樂器,除演奏中文歌曲外,也能演奏其他語文歌曲,為華樂的傳承和發揚提供了很好條件。”
陳昱銘于昨晚受邀為“首屆《禾樂獎》全國青少年華樂齊奏及小組合奏賽”頒獎禮致詞時說,目前國內華樂團大部分由鄉團會館及校友會等組織在維持,以讓更多人學習華樂和認識華樂。
讓華樂百花齊放
他希望華小、獨中及國中都能組織華團,以及政府及社會人士能更給予華團經費上資助,好讓華樂百花齊放。
另外,他也說,此次比賽證明華樂在國內仍有許多愛好者和知音,且參賽者都是青少年,這讓人對華樂的未來發展更具信心。
“華樂是最優美音樂,而在許多場合裡優雅輕柔的華樂往往有安撫人心作用,讓人覺得舒適,很自在、放鬆。
他透露,吉華堂有意每年舉辦此賽會,針對此華總將繼續給予支持,以確保此賽會能持續舉辦,並成為平台讓參賽團體角逐最高榮譽。
他深信,只要各造有如此心意並肯付出,華樂在大馬必能夠綻放異彩。
推動發揚華樂 吉華堂不遺餘力
工委會主席王孫文則說,儘管吉華堂並沒成立華樂團,不過在推動並發揚華樂事業上,吉華堂總是不遺餘力,以期把華樂事業辦得更有聲有色。
他舉例,吉華堂與去年舉辦全國華樂營,今年則舉辦華樂比賽,日后也將繼續舉辦華樂活動。
另外,他透露,曾有參賽隊伍指此次賽會成績將有如分豬肉般,只分給“自家人”,而他強調,只要參賽隊伍造詣高且達到水準,無論來自哪一州屬,必會公平獲獎。
音樂不分國界 超水準演奏引共鳴
“此次比賽評審來自多國,且也包括友族,顯見音樂不分國界,只要是超水準的演奏就能引起共鳴。”
《禾樂獎》華樂賽‧吉華國中全場冠軍

來自吉華國中的“八琴.同心”參賽隊伍也以超過95分的水準贏取“榮譽白金獎”,傲視全場。
這項比賽共有137支來自全國的青少年華樂隊伍參加,其中低年組(7-14歲)共有64支參賽隊伍,從中遴選7支優勝隊伍。而高年組(15-22歲)則有73支隊伍參賽,遴選13組上榮譽榜。
其中,演奏獲得75分以上隊伍獲頒銀獎、85分以上獲金獎,全場只有一支即吉華國中的“八琴.同心”參賽隊伍以超過95分的水準贏取“榮譽白金獎”。
《禾樂獎》擬列常年賽會
華總副會長陳昱銘主持開幕儀式時說,吉華堂準備把《禾樂獎》定為常年賽會,總會將給予全面支持,以發揚華樂。
工委會主席王孫文說,通過這項賽會引導更多青少年維護華樂,匯集各國的評審員也超越國家、種族和中西音樂背景,為此賽會進行評分。
2010年6月13日星期日
2010年6月10日星期四
參賽者須知
报到地点 :吉打州华人大会堂三楼天安保险礼堂
报到须知 :
A) 参赛队伍须呈交3 份完整演奏曲谱;并于每份乐谱右上角列明比赛编号(比赛编号依据出场序,例如:A1, B1,……)。可参考这:http://heyuejiang.blogspot.com/2010/05/blog-post_30.html
B) 参赛队伍若无法在限定时间内完成报到手续,队伍被视作自动弃权论。
制服 :初赛/决赛参赛队伍均须穿整齐服装或乐团制服,谢绝凉鞋或短裤。
台务 :各自参赛队伍需自行设置演奏队型及排放乐器。
等候区 :
参赛队伍都需在等候区安顿乐器及等候。请自行看管贵团的物件,主办单位将不负责一切物件的失窃及损坏。
初赛等候区:三楼•天安保险礼堂
决赛等候区:二楼
其他 :现场将售卖活动纪念T-Shirt,膳食,决赛入场券。
时间 | 活动 | 地点 | 备注 |
0730am – 0830am | 报到 | 三楼·天安保险礼堂 | |
0900am – 1230pm | 初赛A组 初赛B 组 | 二楼·A组 二楼·B组 | ·初赛圈谢绝观赛。
·仅有学校顾问/带队老师/校长获允入场观赛;参赛者均需在三楼等候区等候。
·参赛队伍在比赛进行区/侯场室禁止调音和练习。
·每15队后,赛会休息5分钟再继续。 |
1230pm – 1330pm | 午餐休息 | | |
1330pm – 1730pm | 初赛A组 初赛B 组 | 二楼·A组 二楼·B组 | |
1730pm – 1800pm | 决赛入围揭晓 | 三楼·天安保险礼堂 | |
1800pm | 决赛场地清场 | 三楼·天安保险礼堂 | 所有乐器与贵重物品需搬往二楼·A组房间置放 |
1845pm | 决赛队伍报到 | 二楼 | |
1915pm | 决赛 | 三楼·天安保险礼堂 | 决赛圈凭票入场,参与者得以优惠价RM5购买,每人只限1张。 |
2010年6月8日星期二
《禾乐奖》评审来自世界各方
工委会主席王孙文说,这项将在6月12日在米都华堂大厦举行的比赛,有来自中国的瞿春泉教授,英国的约翰霍华德教授,新加坡的张泛博士、吴国闻教授,以及马来西亚知名音乐人吕书成老师、余家和讲师及作曲家达祖依占担当赛会评判。
王孙文表示赛会邀请来自中西及马来音乐人的评审团,证明了音乐世界本是大同,疆界无分,不管来自哪处的族群都是音符的一分子,都是声乐的一环,而且也让华乐走出了仅限华族的框框。
这项首次举行的《禾乐奖》,共接获全国近600位青少年的踊跃参与。主办当局也吁请有意出席决赛圈的华乐爱好者,可在办公时间向吉华堂秘书处购票,每张只售10令吉,票券所剩无几,欲购从速。
赛会评审简介 余家和Yii Kah Hoe
He was also awarded 3rd Prize of International Composition for Chinese Orchestra organized by Singapore Chinese Orchestra on November 2006.
Yii's music has been perceived as bold, avant garde and awesome.
His stunning pieces are best seen and listened to, for his use of sounds and rhythm from many traditional instruments as well as from the ethnic and local cultures are unique.
The sensitivity he mastered with space as a Chinese ink painter in his younger days now comes through in his music.
His music has been performed in U.S.A, London, Trinidad, Germany, Mexico, Melbourne, Bangkok, Hanoi, Malaysia, Korea, Taiwan, Hong Kong, Indonesia and Singapore.
He is also the festival director of the 1st Kuala Lumpur Contemporary Music Festival 2009 which were held in Malaysia.
Furthermore, as a keen educator, he is currently holding the post of a senior lecturer at SEGi College, Selangor.
赛会评审简介 Tazul Izan Tajuddin

Performers of his works include BBC Symphony Orchestra, London Sinfonietta, Tokyo Philhamonic Orchestra, Malaysian Philharmonic Orchestra, Malaysian Symphony Orchestra, National Choir of Malaysia, Carnegie Philharmonic Orchestra, Carnegie Contemporary Ensemble, Alter Ego Ensemble, Molinari Quartet, Art Respirant Ensemble, Alpha Ensemble, Sculpted Sound Ensemble and Duo G. Selmi.
He was the first Malay composer to conduct his own work at Istana Budaya (National Theatre of Malaysia) and to have an orchestral work commissioned and performed at Petronas Twin Towers concert hall in Malaysia.
He has given lecture on 'Composing Without Borders - the Mediation of East and West' at University of Kingston, UCE Birmingham Conservatoire, University of the Arts, London, in South Korea and Malaysia among others.
Tazul’s music has been recognized worldwide. He received 1st Prize in the Lutoslawski Composition Award 2005 (Poland), 1st Prize in the 21st Japan Society of Contemporary Music (JSCM) Competition 2004, 1st Prize in the 2nd Molinari Quartet International Composition Competition 2004 (Canada), 1st Prize in the 8th Tokyo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for Chamber Music Composition 2003, 1st Prize in the Toru Takemitsu Composition Award 2002 and won the New Millennium Composition Award 2004/05 (United Kingdom).
His other works have also been selected as a finalist in the 4th Seoul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for Composers 2006 (South Korea), EARPLAY Donald Aird Memorial Composer's Competition 2006 (San Francisco, USA), Derek Shiel's Sound Sculpture Composition Competition 2001 (United Kingdom), Edvard Grieg Composition Competition 2000 (Norway) and Carnegie Mellon Composer's Competition 1996 (USA).
He has been a shortlisted composer three times by the Society for Promotion of New Music (spnm) UK (now Sound and Music UK) from 2001-2010.
His music was also featured in the Asian Music Festival (Asian Composer's League-ACL) 2003 in Japan and BBCSO-Gamelan Project. 'Mediasi Ukiran II' for orchestra was performed by BBC Symphony Orchestra and 'Kehalusan Ukiran' for chamber ensemble was selected in the spnm-London Sinfonietta Invention Day 2004 and broadcast with a short interview on the BBC Radio 3.
Also in the same year, he conducted a work commissioned by the National Choir and National Symphony of Malaysia and performed at the National Arts Theatre.
In 2006,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Contemporary Music (ISCM) Britain presented his work at the ISCM World Music Days 2007 in Hong Kong.
He also took part in the Solo Spotlights Project and 'Space Behind Words' project with 'Selindung Warna' and later broadcast on WDR Music Festival 2009 in Germany.
His piano and chamber orchestra 'Warna Yang Bernada' was commissioned by the Ministry of Culture and performed at Cadogan Hall London in the 50th Malaysian Golden Anniversary Concert 2007 by Bobby Chen and London Sinfonietta.
His work 'Laugh' was commissioned by Derek Shiel for the 100 years celebration of Futurist movement in a concert, 'The Futurist Updated' in 2009 as part of 'Noise Conference' hosted by the Central School of Speech and Drama, London.
赛会评审简介 吴国闻
现任新加坡二十一世纪文化艺术促进会主席、新加坡二十一世纪国际音乐节组委会主席、绿木(Hollywood)录音室音乐总监、新加坡名将唱片公司艺术总监、新加坡教育部属下多间中小学音乐总监、中国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世界音乐活化石西安长安古乐保护开发专家委员会海外首席艺术顾问、陕西长安龙族妙音女子古乐艺术团名誉团长、西安同仁学院客席教授、北京中国女子族乐团艺术顾问。
1983年起,几度赴上海音乐学院学习指挥,其间又随张念冰教授进修三弦,随项祖英、肖白墉、汤良德先生学习二胡,随李名雄教授学习音乐理论和民族打击乐。
严师的垂青、自身的磨炼,使他很快蜚声乐坛。一直以来,他活跃于新加坡华乐界,后又凭借其出众的演奏技艺成功考入新加坡人民协会华乐团(现新加坡华乐团)担任板胡演奏。
从艺数载,曾多次代表新加坡赴美国、墨西哥、澳大利亚、日本、英国、中国、印尼、马来西亚及台湾等地展演和比赛,皆载誉而归。
80年代中期,开始涉足录音及音乐制作行业,作为专业音乐工作者和资深音乐制作人,他为新加坡和海外国家录制出版了数以千计的音乐专辑,由他精心制作的音乐不仅给人以审美的愉悦,更以其丰富的诗意内涵与情感表现而动人心弦、启人心智。
这些精美的音乐音响资料中有的更是弥足珍贵,蕴涵着非常重要的史料和艺术价值。乐界前辈、名家和同行曾高度评价其为国乐保存经典,为国乐大师建立艺术档案的文化功德。
1991年他被荣聘为香港激光系列唱片《黄河》的音乐制作顾问。
吴国闻是一位中西贯通并具有多方面才艺,集演奏、指挥、教学、创作及音乐制作于一身的音乐家。
他在提倡和强调建设中国民族音乐的同时,还主张要与世界音乐潮流相融合、沟通与交流,认为只有与世界音乐潮流同步发展,我们的民族音乐才有活力和生命。
因此,自2002年开始,由他创建的新加坡21世纪文化艺术促进会在马来西亚云顶成功举办了首届国际华乐节,并于2003年又成功举办国际合唱节,而后发展成为一年一度必办的国际音乐盛会。
2006年,该会还与中国河北秦皇岛市政府等多家国际机构,联手举办了“长城与大海的对话”为主题的大型国际音乐节。
来自世界近十个国家和地区的26支国际知名华乐团队和千余名乐手及知名演奏家,参加了此次华乐节的比赛和演出。
这一系列国际性的音乐艺术盛会的举办,证实了倡导者吴国闻之所言“原本是在广泛地多向吸收域外音乐文化营养的基础上形成的高度发达的中国民族器乐艺术绝不会永远封闭自足。
它再度以开放之态面向世界。它的举办告诉我们,一个民族所创造的优秀文化,应当属于全人类。”
赛会评审简介 张泛 Ken Chang
张泛学生时期师承齐文洋老师,丁祝三师学习声乐。
他是新加坡作曲、合唱、华乐等协会的创会人,也是新加坡音乐人争取版权权益的先行者及新谣发展的奠基者,有“新谣之父”的美称。
1984年至今,他多次出席联合国文教组织传统音乐委员会年会、世界流行音乐学会研讨会、美国民族音乐学会研讨会。
1997年,他受邀委约为台湾主办的亚太经济合作会议 (APEC) 科技展谱写主题曲「创新」,而他在82年与诗人杜南发所合作发表的《诗乐》专辑的「传灯」,早已成为马来西亚华人文化节主题曲,深入民心,广为传唱。
在南大他以诗人们作品入乐谱曲,已成新华文学佳话,《诗乐》已走进了新华文学史,成为新华文学一则美丽诗篇。
为了表扬他对新加坡乐坛的贡献,1997年获颁新加坡词曲作家协会“卓越贡献奖”。
他是新加坡南洋大学文学士,英国布莱福大学商业管理硕士,英国皇家管理学院院士,获英国皇家音乐学院声乐演唱文凭及伦敦音乐学院院士。
他也被录取以远距攻读美国音乐名校波士顿大学音乐艺术博士学位,主修音乐教育。
1999年亚洲音乐节邀请他发表论文并担任主题发言。在2000年上海「亚洲音乐节」,他受邀担任研讨会主席。
2001年,他赴法国里昂大学担任一场「全球化新经济的音乐工业」研讨会主席,他也是国内外多个文化音乐团体的顾问及理事。
他目前担任新加坡华乐团行政总监、从事艺术行政管理、新加坡华乐协会顾问、中国民族广播交响乐团艺术顾问、新加坡国立大学艺术中心考级委员会顾问、中国民族管弦乐协会名誉理事、新加坡南洋艺术学院艺术行政教务顾问、新加坡艺人公会艺术顾问、国家艺术理事会国家文化奖及青年文化奖遴选委员等。
聯絡處
No. 8, Jalan Tanjung Bendahara, 05300 Alor Setar, Kedah Darul Aman.
Tel: 04-7354016, H/P: 017-4484016, Fax: 04-7358006